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SDG15
SDG15

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域生態系統

農業部及內政部於110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公告龍崎牛埔惡地自然保留區,龍崎牛埔惡地地質公園、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各類保護區合計陸域面積為72萬9,809.55公頃;辦理濕地及黑面琵鷺等保育計畫,依「濕地保育法」核定菜園、鳥松及援中港重要濕地(地方級)保育利用計畫並公告實施;110年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全球普查結果5,222隻,數量屢創新高;其中臺灣數量3,132隻,占全球數量60%。

加強河川流域生物多樣性維護管理及監測

農業部於110年完成朴子溪、淡水河、中港溪、濁水溪、卑南溪、花蓮溪、蘭陽溪、高屏溪及八掌溪等9條河川之第二輪河川情勢調查;110年經濟部水利署5,000萬以上之治水計畫(中央管河川、海岸及區域排水)、水保局水庫集水區山坡地範圍內之野溪治理工程及林務局國有林地野溪治理工程均100%實施生態檢核。林務局出版《與野共生:國有林區治理工程友善生態圖輯》,集結16個致力調和山村安全與生態保全的工程案例,圖解生態友善措施,讓關心治理工程與生態的民眾及政府工程機關獲取參考資訊。

加強造林提升森林覆蓋率,推動森林永續經營管理

農業部持續推動造林及森林經營工作,110年造林486公頃,森林經營面積755公頃;國有林經營管理導入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森林管理(Forest Management, FM)驗證,110年獲得FSC FM森林驗證面積為133,103公頃。另警政署與林務局持續追查打擊盜伐森林案件,110年查獲竊取森林主副產物案件數共119件,被害材積數541.26立方公尺。

農業長期監測體系納入生態監測、建置節水的水旱輪作耕作制度,減緩土地鹽化

農業部自110年起辦理農業長期生態監測計畫,於全國八處監測站執行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監測工作,未來將以此資料系統建立個別物種族群趨勢並反映農業環境的野生動物變化。另出版科普性年報「是誰住在農田裡?2021年版」,介紹農地生物多樣性及農地自然保育。持續建置節水的水旱輪作耕作制度,透過於沿海地區之示範推廣來擴大施用面積,以降低沿海缺水之農業區過度抽取地下水,進而降低鹽化土地面積。110年度於彰化與雲林沿海區農田推廣「玉米─直播水稻─大豆」一年三作輪作模式,比較不同播種方法與耕犁方式對作物生長及產量的影響,後續將評估節水量及成本效益。

科普性年報「是誰住在農田裡?」2021年版

樹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