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環境品質及永續管理環境資源
「環境品質」目標,包含環境品質與資源治理等2個面向,納入水資源治理、空氣污染防制、廢棄物與資源循環、土壤污染整治、確保環境衛生等,同時亦注重全民參與。
核心目標6關鍵指標,分別為使用量足質優自來水人口比率、一般垃圾回收率、公共汙水下水道接管戶數及普及率等。
供給量足質優的水源及自來水,保障用水安全。
6.1.1:使用量足質優自來水的人口比率。
公廁潔淨化管理,提升列管公廁總量的85%以上達到「特優級」評鑑水準。
6.2.1:「特優級」列管公廁的比率。
改善民眾居住衛生,提升河川水質;加強推動廢污水妥善處理;以公共污水廠二級處理放流水循環利用作為新興水源,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傳統水資源開發需求;加強事業廢污水排放稽查管制,查緝可疑污染源,遏止水質
6.3.1: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戶數及普及率。
6.3.2:整體污水處理率。
6.3.3:二級處理放流水回收供工業區及科學園區再利用率及每日再生水量。
6.3.4:事業廢污水稽查合格率。
6.3.5:五十條主要河川生化需氧量(BOD)平均濃度。
6.3.6:五十條主要河川重金屬(鎘、鉛、汞、銅、鋅)平均合格率。
6.3.7:五十條主要河川受輕度及未(稍)受污染長度比率。
6.3.8:化學物質流向追蹤案件數。
推動節約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效率,使平均用水量不再顯著成長;推動工業區內廠商用水回收率;推動科學園區廠商製程用水回收率;推動加強節水、再生水及海淡水等多元水源,使年淡水取用量不再顯著成長。
6.4.1:民生用水效率。
6.4.2:工業區內廠商用水回收率。
6.4.3:科學園區廠商製程用水回收率。
6.4.4:降低自來水漏水率。
6.4.5:用水壓力比例。
推動水資源綜合管理。
6.5.1:訂定全國水資源經理計畫,維持供水穩定。
持續推動流域綜合治理,兼顧環境景觀及棲地營造;維持臺灣本島20座主要水庫有效容量加權平均卡爾森優養化指數(CTSI)45以下;推動全國河川、湖泊、水庫、灌溉渠道底泥品質定期檢測,逐步建構底泥品質資料庫
6.6.1:地層顯著下陷面積。
6.6.2:臺灣本島20座主要水庫有效容量加權平均卡爾森優養化指數(CTSI)。
6.6.3:全國底泥品質定期監測。
6.6.4:全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業型場址解除列管數量。
6.6.5:海岸潔淨度。
持續協助在開發中國家推動改善當地水與衛生相關計畫。
6.a.1:協助在開發中國家推動改善水與衛生相關計畫。
持續推動社區參與,鼓勵民眾進行污染通報、髒亂清理及河川巡守等工作。
6.b.1:全國水環境巡守隊數。
改善空氣品質,維護國民健康。
6.c.1:空氣品質。
加強一般廢棄物減量,促進資源回收。
6.d.1:一般廢棄物回收率。
6.d.2:一般廢棄物妥善處理率。
加強事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妥善處理事業廢棄物;推行科學園區總量管制策略,輔導園區廠商減少廢棄物產量並提升再利用率。
6.e.1:事業廢棄物妥善再利用率。
6.e.2: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率與資源再生產業產值。
6.e.3:科學園區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