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廢回收再利用 「蚵」不容緩

::: 首頁>海廢回收再利用 「蚵」不容緩
海廢回收再利用 「蚵」不容緩
確保環境品質及永續管理環境資源 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

為減緩廢棄蚵繩對環境的衝擊,嘉義縣身為台灣牡蠣最大產地縣,自109年起與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化公司)合作,建立廢蚵繩再利用生產線,開創海廢回收創新里程碑。為鼓勵其他縣市投入此領域,海委會李仲威主委近日率海保署拜會翁章梁縣長,並邀請相關縣市政府及漁會共同觀摩,以期提升再利用量。
       嘉義縣是全國最大的牡蠣產地,每年生產量超過九千公噸(占全國約半數),產值達十億餘元。然蚵繩因無法重複使用且無回收管道,導致舊蚵繩直接棄置海中,對海洋環境及生物造成危害。嘉義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在動員淨海時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109年與海保署合作試辦海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計畫。
       在嘉義縣翁縣長支持下,縣政府局處間相互支援,環保局與農業局協調地點讓漁民存放廢棄蚵繩,運用獎勵金鼓勵漁民回收廢蚵繩及廢漁網,經該縣政府結合在地資源回收業者進行前處理,再以無償供料方式提供台化公司投入試驗,試驗成功後擴大量能,在利用產品與品牌結合,更有效提升價值。截至111年6月底公私合力已處理超過150噸廢蚵繩(漁網),成為廢蚵繩回收再利用的領頭羊。
       面對全球每年超過一千萬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聯合國環境大會在今年3月於肯亞奈洛比通過決議,啟動議定「全球塑膠公約」,將涵蓋塑膠從生產、消費到棄置整個週期的管制,顯示塑膠管制及提前布局刻不容緩。海保署樂見嘉義縣政府透過民間力量、商界資源及政府政策,在三方合作下,共創養殖業、回收再利用企業與政府三贏,也希望此成功模式能擴大到其他縣市以及其他海廢回收品項,創造循環經濟並兼顧海洋保育,同時提升台灣競爭力,增加國際能見度。

資料來源:海保署,2022年7月27日

樹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