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桃園環保科技園區 循環經濟實踐指標

::: 首頁>桃園環保科技園區 循環經濟實踐指標
桃園環保科技園區 循環經濟實踐指標

桃園市觀音區的環保科技園區,把過去「資源-產品-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實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將廢棄物資源化後重新回到產業鏈,不僅能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同時減少營運成本並創造經濟價值,更能減少空氣污染物或廢污水的排放,降低經濟發展對整體環境的衝擊。
桃園環保科技園區進駐的廠商多數為廢棄物處理廠,能處理的廢棄物包括:電子廢棄物、廢五金、廢溶劑、廢塑膠、廢寶特瓶、廢照明光源、醫療廢棄物、飛灰、集塵灰、污泥等。這些業者透過不同的處理技術,將對環境有害的廢棄物無害及資源化後,再回到生產鏈做成原料或是發電,更有業者可以落實全廠100%零廢棄的目標。
桃園市政府在園區設置全國第一座取得BS 8001循環經濟認證的「生質能中心」,除了能將桃園市家戶垃圾及一般可燃性的事業廢棄物焚化後產生的廢熱進行發電外,還能透過厭氧消化發電技術,處理高含水率、不適燃的廚餘,預計2021年啟用後,每年發電量約2億度(換算每年約可提供60,000戶用電量)。
除了督促業者落實資源永續循環外,環保局更打破大眾對工業區的刻板與隔閡印象,導入藝術及環境教育的元素。自2018年起,推動各家業者結合自身特色,於門口設置不同意象的裝置藝術,增添生動活潑的環保藝術意象;同時活化既有館舍,將循環經濟概念及園區特色結合環境教育,設置全國第一座「永續資源館」,更成為國內外參觀循環經濟賓客參訪的首選。2020年環保局將重新整理並擴充館內展示內容,未來將提供更加完善及完整的服務。
桃園環保科技園區可處理的廢棄物種類多元,量能也夠足以服務其他縣市,環保局在區內積極推動「你的廢棄物,就是我的資源」,讓園區內業者彼此間能相互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結的循環關係,逐步建立產業與物料的循環鏈結,規劃將園區打造成具有藝術、教育、觀光等多功能的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樹圖
top